1)洛神賦十三行:洛神賦(十三行) |
《洛神賦》是王獻之的小楷作品,據說王獻之好寫洛神賦,寫過不只一本。共 計十三行,真跡已不復存在。今只傳賈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稱"碧 玉十三行"。現藏首都博物館。王獻之所書《洛神賦》(十三行)體勢秀逸,筆致 洒脫,清楊賓《鐵函齋書號》認為"字之秀勁園潤,行世小楷無出其右"。從《洛 神賦》(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獻之的楷書筆法不再帶有隸意,字形也由橫勢變為 縱勢,已是完全成熟的楷書之作。 |
2)鴨頭丸帖 |
王獻之行草書。二行,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共 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真跡現存于上海博物館。全帖用墨枯潤有致。 姜夔《續書譜﹒用墨》說:"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 以潤取妍,以燥取險。"《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 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 "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
3)中秋帖 |
《中秋帖》傳為王獻之所書,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詢的《伯遠帖》 合稱"三希",現藏故宮博物院。《書斷》中說:"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 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中秋帖》書法縱逸豪放,應是王 獻之創造的新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