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發展史2---

六)書學鼎盛的唐代
 唐朝的建立結束了西晉以來近三百年的動亂局面,國初二十年形成了文治 武功的"貞觀之治",此后從武則天到唐玄宗開元時期更是呈現出超越兩漢的 空前興盛氣象。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 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 書法作品。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初唐書家有虞世南、歐 陽詢、褚遂良、薛稷、陸柬之等,此后有創造性的還有李邕、張旭、顏真卿、 柳公權、釋懷素、鐘紹京、孫過庭。唐太宗李世民和詩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 大書家。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 突出,對后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七)存唐遺風的五代書法
 公元九零七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后梁,由此歷后唐、后晉、后漢、 后周,稱五代。又有前蜀、吳、楚、閔、南唐、荊南、后蜀、南漢、吳越、北 漢十國。這種分裂混亂的局面持續五十四年,其間兵戈疊起。書法藝朮雖承唐 末之余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向。蘇軾評及五代書 法時曾說:"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采風流, 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杰,有'二王'、顏、柳之余,此真可謂書之豪 杰,不為時世所□沒者。"
 五代之際,在書法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他的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 代,可謂中流砥柱。楊少師之外,還有李煜、彥修等有成就的書家。
 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消歇,漸變入欹側縱肆,以后北宋"四家" 繼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時代波瀾。

八)帖學大行的宋代書法
 北周衰微之際,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自立為帝,建立趙宋王朝。 半個世紀的五代十國分裂混亂局面至此結束,國家復歸統一。從公元960 年至 1279年,三百多年間,書法發展比較緩慢。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 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禁中,厘為十卷,這就是《淳化閣帖》。"凡 大臣登二府,皆以賜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書法, 是宗"二王"的。此后《絳帖》、《潭帖》等,多從《淳化閣帖》翻刻。這種 輾轉傳刻的帖,與原跡差別就會越后越大。所以同是宗王從帖,宋人遠遜唐人。 所以一些評家以為帖學大行,書道就衰微了。這是宋代書法不景氣的原因之一。 其次如米芾《書史》所指出的"趨時貴書"也造成了宋代書法每況愈下。米芾 分析說:"李宗鍔主文既久,士子皆學其書。肥扁朴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 自此惟趨時貴書矣。"宋室南渡之后,如《書林藻鑒》講:"高宗初學黃字, 天下翕然學黃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學米字﹔....蓋一藝之微,苟倡之自上, 其風靡有如此者。"在這種風氣籠罩之下,書法家能夠按自己對書法藝朮的理 解去繼承,革新的就不太多了。此宋代書法不十分景氣的原因之二。總之,帖 學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惡,權臣的書體為轉移的情勢,影響和限制了宋代書法的 發展。宋代為后世所推崇者有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四大家。四家之外, 宋徽宗趙佶獨樹一幟,亦堪稱道。

九)宗唐宗晉的元代書法
 自公元一二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統一全國,至元順帝北走塞外,凡 十一帝,歷九十余年,是為元代。
 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 文宗天歷初建奎章閣,專掌秘玩古物。元文宗常幸奎章閣欣賞法書名畫,書法一 度出現興盛局面。趙孟俯,鮮于樞等名家,是這一時期書法的代表。他們主張書 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但元代書壇純是繼承晉唐,沒有自己的時代風格,稍 后于趙孟俯的康里夔夔還有些變化,奇崛獨出于元代書壇。
縱觀元代書法,其成就大者還在真行草書方面。至于篆隸,雖有几位名家, 但并不怎么出色。這種以真、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 。有元一代書風,仍沿宋習盛于帖學,宗唐宗晉,雖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 法立于書壇,較之文學,繪畫等藝朮門類,尚顯冷落無成得多。

十)由宋元上追晉唐的明代書法
 明代自朱元璋崛起草莽。推翻元朝統治,統一全國,至李自成攻克北京朱由 檢自縊煤山,歷二百七十七年。在這近三個世紀中,朝廷諸皇帝都很喜歡書法。 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即著手文治,詔求四方善書之士,充實宮廷,繕寫詔令文 書等。明代帝王如仁宗,宣宗也極愛書法,尤其喜摹"蘭亭",神宗自幼工書, 不離王獻之的《鴨頭丸帖》,虞世南臨寫的《樂毅傳》和米芾的《文賦》。所以 ,朝野士大夫重視帖學,皆喜歡姿態雅麗的楷書,行書,几乎完全繼承了趙孟俯 的格調。
 明代象宋代一樣也是帖學大盛的一代。法帖傳刻十分活躍。其中著名的有常 姓翻刻《淳化閣帖》于泉州的《泉州帖》﹔董其昌刻的《戲鴻堂帖》﹔文征明刻 的《停云館帖》﹔華東沙刻《真賞齋帖》﹔陳眉公刻蘇東坡書為《晚香堂帖》等 。其中《真賞齋帖》可謂明代法帖的代表。《停云館帖》收有從晉至明歷代名家 的墨寶,可謂從帖之大成。
 由于士大夫清玩風氣和帖學的盛行,影響書法創作,所以,整個明代書體以 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漢北朝,篆、隸、八分及魏體作品几乎絕跡,而楷書皆以 纖巧秀麗為美。至永樂、正統年間,楊士奇、楊榮和楊溥先后入直翰林院和文淵 閣,寫了大量的制誥碑版,以姿媚勻整為工,號稱"博大昌明之體",即"台閣 體"。士子為求干祿也競相摹習,橫平豎直十分拘謹,缺乏生氣,使書法失去了 藝朮情趣和個人風格。
 明代近三百年間,雖然也出現了一些有造詣的大家,但縱觀整朝沒有重大的 突破和創新。所以,近代丁文雋在《書法精論》中總結說:"有明一代,操觚談 藝者,率皆剽竊摹擬,無何創制。"

十一)書道中興的清代書法
 清代歷二百六十余載,在中國書法史上是書道中興的一代。清代初年,統 治階級采取了一系列穩定政治,發展經濟文化的措施,故書法得以弘揚。明末 遺民有些出仕從清,有些遁跡山林創造出各有特色的書法作品。順治喜臨黃庭 ,遺教二經﹔康熙推崇董其昌書,書風一時盡崇董書,這一時期,惟傅山和王 鐸能獨標風格,另辟蹊徑﹔乾隆時,尤重趙孟俯行楷書,空前宏偉的集帖《三 希堂法帖》刻成,內府收藏的大量書跡珍品著錄于《石渠寶笈》中,帖學至乾 隆時期達到極盛,出現一批取法帖學的大家。
 至清中期,古代的吉書、貞石、碑版大量出土,興起了金石學。嘉慶、道 光時期,帖學已入窮途,當時的集大成者有劉墉,鄧石如開創了碑學之宗,阮 元和包世臣總結了書壇創作的經驗和潰巾論。咸丰后至清末,碑學尤為昌盛。 前后有康有為、伊秉綬、吳熙載、何紹基、楊沂孫、張裕釗、趙之謙、吳昌碩 等大師成功地完成了變革創新,至此碑學書派迅速發展,影響所及直至當代。
 縱觀清代260余年,書法由繼承、變革到創新,挽回了宋代以后江河日下 的頹勢,其成就可與漢唐并駕,各種字體都有一批造詣卓著的大家,可以說是 書法的中興時期。